草木戰役在紐約

Posted by on 4 月 23, 2009 in 動態時報, 影展 | No Comments

 

▲本篇文章引用自【掌中馬戲團

印花印象」的「草木戰役(Exotic Exorcism)」和阿亮的「綠的海平線(Shonenko)」要在MoMA雙週影展裏放映,阿偉說,他要來紐約參加放映會後的導演座談。從參加16釐米短片「沒參加(And She Wasn’t)」的拍攝後,我們第一次因為電影而重逢,雖然我從銀幕後走到銀幕前的觀眾席了。

Postcard of Taiwan in Japan colony period

 

Post card from Takao, Japan阿偉是我輔大攝影社的學長,同樣的老師,同樣的電影工作室,我們分享許多觀點和視覺經驗。畢業前夕,阿偉說:來拍部電影吧!阿雄、阿偉兄弟,帶著Sega、佩瑛和我等攝影社班底,完成了「沒參加(And She Wasn’t)」。當時等著當兵的我,仍然是個對於未來感到憤怒的青年,參加「沒參加」的製作,讓我抽了不少一手和二手菸,也找到些事做打發等當兵的日子。

阿偉又瘦了一點,聽說是最近睡不好。已經跑過各大影展,參加多次座談的他,還是一樣會緊張。即使作品受到各界肯定,他從不馬虎的盡責的回答問題,而他高度自覺的敏銳特質,讓你很容易對於他言談間的坦然產生認同,即使他的回答總是簡潔的少了點感情。

「外來植物對台灣生態的改變和影響,多少和族群關係的歷史有相似的地方。」阿偉說。片子由十幾個短篇組成,每個短篇探討特定草木的原生或外來性,對自然地貎的影響,以及對於人們的經濟價值。做為台灣植物自然史的影像記錄外,講到墾地開發,自然也會談到台灣當年的原物料國際貿易、地緣政治以及東亞近代史。換句話說,題材看似簡單,卻有著許多的層次和角度讓觀者閱讀。

片頭和片尾,是我的最愛。片尾的那張明信片裏,幾個膚色黝黑、拿著洋傘的東南亞女子站在椰子林前,旁邊的文案說明這是在高雄旗後拍攝的,「這是最富有南洋風情的地方了」-明信片上如是說。如果要搬出後殖民理論來討論這個場景,或說,這整部片,那是三天三夜也討論不完的。就像放映會後,有人問道:那外來種植物的侵入,對本地生態的破壞,算不算是帝國主義的遺害呢?我忘了阿偉怎麼回答他的。但我心裏在想:舊帳是永遠清算不完的,但有時候外來物種其實是佳惠了本地經濟和全世界的-十八世紀初,法國海軍軍官Gabriel Math ieu de Clieu冒著海盜、飲水不足的危難,橫渡大西洋,在加勒比海種下西半球第一株咖啡樹後,才有今天中南美洲的咖啡傳奇。享用來自「咖啡產地的瑞士」-哥斯大黎加-的醇香時,帝國主義和後殖民主義對我而言都顯的太言不及義。

阿亮的「綠的海平線(Shonenko)」採用歷史照片、歷史影片、圖表和採訪等素材剪接起的記錄片,片名(shonenko,日文的「少年工」)講的是二戰末期,為應付前線戰事吃緊的軍火需要,日本政府徵召台灣青年進入軍械工廠工作,這群台灣子弟在戰後流離各地的辛酸故事。馮良心講,這部「講古」的記錄片好看的讓我驚訝不已。

躲在紐約市現代美術館漆黑的戲院裏看著這兩部片子,腦海裏閃過一幕幕台灣的影像,在影音中,我看到了那從沒有在教科書或是媒體上看過的台灣,但,卻是那樣真實而熟悉的台灣。